操作系统
绪论
1.操作系统目标:
- 方便性
- 有效性
- 可扩充性
- 开放性
2.单道批处理系统特点:
- 自动性
- 顺序性
- 单道性
3.多道批处理系统特点:
- 资源利用率高
- 系统吞吐量大
- 平均周转时间长
- 无交互能力
4.分时系统特点:
- 多路性
- 独立性
- 及时性
- 交互性
5.实时系统特点:
- 多路性
- 独立性
- 及时性
- 交互性
- 可靠性
6.操作系统基本特性:
- 并发(并行)
- 共享
- 虚拟
7.操作系统基本类型:
- 批处理操作系统
- 分时操作系统
- 实时操作系统
8.操作系统主要功能;
三个接口、四个管理
-
三个接口:命令接口、图形界面接口、程序接口(系统调用)
-
处理机管理:进程控制、进程同步、进程通信、进程调度
-
存储器管理:内存分配、内存保护、地址映射、内存扩充
-
存储机管理目标:提高利用率、方便用户使用、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、方便进程并发执行
-
设备管理:缓冲管理、设备管理、设备处理
-
设备管理目标:方便的设备使用、提高CPU与I/O设备利用率、提高I/O速度
9.文件系统:
-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
- 目录管理
- 文件读写管理和保护
10.通用操作系统:
- 兼有 分时
- 实时
- 批处理三者或两者的操作系统
11.网络操作系统目标:
相互通信、资源共享
12.中断必须在核心态(管态)进行
13.通道技术是一种硬件技术,需要硬件支持:
- 时钟管理
- 地址映射(←重定位→)
- 中断系统
14.中断处理保存:
断点、PSW;
15.子程序调用仅保存:
断点
16.异常与中断:
异常:
- 处理器内部发生的特殊事件
中断:
- 处理器外部的请求事件
16.系统调用顺序:
- 传递参数
- 执行trap
- 执行相应服务
- 返回用户态
第二章
1.顺序执行特征:
- 顺序性
- 封闭性
- 可再现性
2.并行执行特征:
- 间断性
- 失去封闭性
- 不可再现性
3.进程特征:
- 动态性
- 并发性
- 独立性
- 异步性
- 结构性
4.结构性组成:
-
PCB(进程控制块)
- 进程标志信息
- 控制信息
- 资源信息
- CPU现场信息
-
程序段
-
数据段
5.进程创建步骤:
- 申请空白PCB
- 分配资源
- 初始化PCB
- 插入就绪队列
6.同步机制准则:
- 空闲让进
- 忙则等待
- 有限等待
- 让权等待
7.线程意义:
- 简化程序设计模型
- 创建/撤销速度快
- 加快程序执行速度
8.挂起步骤:
得到内部标识符、更改状态
9.四类通信
-
低级通信:进程互斥和同步
-
高级通信:共享存储器系统、消息传递系统、管道通信系统
-
信箱原语:发送原语、接受原语(间接通信)
-
消息缓存通信:PCB应增加 消息队列首指针、消息队列互斥信号量、消息队列资源信号量
10.进程与线程的选择
引入进程优点: 资源利用率提高、系统吞吐量增加
引入线程优点: 减少了程序执行时的时空开销
第三章
1.调度层次:
作业调度(高级)、内存调度(中级)、进程调度(低级)
2.分时系统包括:
进程调度、中级调度
3.死锁必要条件:
互斥、请求和保持、不剥夺、环路等待
4.作业调度:
从 后背作业队列 中选出一 批 作业,为他们分配资源,创建进程
- CPU繁忙型: 长作业
- I/O繁忙型: 短作业
5.中断向量:
中断服务例行程序的入口地址
6.不需要信号量就可以实现的功能:
进程的并发执行
7.临界与共享:
能否被并发使用
8.共享程序段必须用可重入编码编写
9.管程组成部分:
-
管程内的共享变量说明
-
对管程内数据结构进行操作的一组过程
-
管程内数据初始化语句
10.X .wait操作:
阻塞该进程,并将之插入x的阻塞队列中
11.死锁
四个条件:
- 互斥
- 不剥夺
- 请求和保持
- 循环等待
四个方式:
-
预防死锁: 破坏四个条件
-
避免死锁: 避免进入不安全状态、银行家算法
-
检测死锁: 利用“死锁定理”化简“资源分配图”。不采取措施进行限制
-
解除死锁: 抢夺死锁资源、撤销死锁进程、进程回退
死锁根本原因:
- 系统资源分配不足
- 进程推进顺序非法
内存管理
1.内存管理功能:
- 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
- 地址转换
- 内存空间的扩充
- 存储保护
2.程序装入过程:
编译、链接、装入
-
链接方式:形成逻辑地址
- 静态链接
- 装入时动态链接
- 运行时动态链接
-
装入方式:逻辑地址转物理地址
- 绝对装入
- 可重定位装入
- 动态运行时装入
3.覆盖与交换
目的是节省主存空间,逻辑上扩大主存
- 交换技术:用于进程间、覆盖用于同一个进程
- 进程在I/O操作时,不能交换出主存
4.存储器管理
目的:方便用户、提高内存利用率
-
分区
- 操作系统代价最小的存储管理
-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中,每个分区的大小是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
-
页式存储管理:
- 最多内存碎片 : 最佳适应算法
-
分段存储管理:
- 外部碎片,其余内部碎片
-
段页式存储:
- 每个进程一张段表、每个段一张页表
- 好处:
- 方便编程
- 共享和保护
- 动态链接和增长
5.内存保护:
有操作系统和硬件机构合作完成
6.可重入程序:
通过减少对换数量来改善系统性能
7.固定分配与全局置换不能组合使用
设备管理
1.I/O系统
包括:
信息输入、输出、存储功能的设备和控制器
基本任务:
-
完成用户提出的I/O请求
-
提高I/O速率
-
改善I/O利用率
主要功能:
- 缓冲区管理
- 设备分配
- 设备处理
- 虚拟设备
- 实现设备独立性
I/O系统组成:
1.I/O设备
设备 | 用途 | 物理结构 | 结构 | 传输效率 | 能否寻址 | 中断方式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块设备 | 存储 | 数据块 | 有结构 | 高 | 能 | DMA方式 |
字符设备 | 输入输出 | 字符 | 无结构 | 低 | 否 | 中断驱动方式 |
2.设备控制器
分类:
- 控制字符设备
- 控制块设备
基本功能:
- 控制寄存器
- 数据寄存器
- 状态寄存器
- 地址译码器
组成:
- 与处理机接口
- 数据线(连接)
- 地址线
- 控制线
- 与设备接口
- I/O逻辑
3.I/O通道
(1)类型:
- 字节多路通道(分时并行)
- 数组选择通道(速率快)
- 数组多路通道
- 为使多个进程能有效的同时处理I/O最好使用“缓冲池”
(2)I/O方式:
- 程序I/O方式:CPU不断测试设备是否空闲
- 中断驱动方式:I/O设备主动打断CPU的运行并请求服务
- DMA方式:I/O设备与内存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交换道路,开始与结束时才需要CPU干预,基本单位是
数据块
- 寄存器:
- 命令寄存器
- 内存地址寄存器(起始目标地址、内存源地址)
- 数据寄存器
- 数据计数器
- DMA局限性:
- 传送方向、地址、长度由CPU控制
- 一个设备一个DMA,成本高
- 寄存器:
(3)控制:实现CPU、通道、I/O设备并行操作
(4)设备驱动程序:
- 接受命令和参数
- 检查合法性
- 设置工作方式
- 响应中断
- 自动构成通道程序
(5)共享设备必须是可寻址和可随机访问的设备
(6)为实现设备分配,应为每类设备设置一张设备控制表。在系统中配置一张系统设备表;为实现设备的独立性,系统中应设置一张逻辑设备表
(7)主机通常是通过“通道”和“设备控制器”与外设相连。
(8)Spooling系统
- 磁盘中的“输入井”和“输出井”
- 对脱机I/O工作方式模拟哦
- 内存中的“输入缓冲区”和“输出缓冲区”
- 对磁盘进行模拟
- “输入进程”和“输出进程”构成
- 对外围控制机进行模拟
(9)设备管理器引入缓冲机制的原因:
-
缓和CPU与I/O设备速度不匹配
-
减少中断次数和CPU中断处理
-
提高CPU和I/O设备并行性
4.计算机
文件管理
任务:提供存储、检索、共享和保护文件的手段
功能:分配与管理外存、提供合适的存储方法、文件共享,保护解决冲突
(1)文件:
管理方式、程序或数据的结合、关联字符流的集合或关联记录
分类:
- 有结构文件:若干相关记录组成
- 无结构文件:字符流
(2)文件系统
从系统角度看:
- 文件系统是一个负责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的机构
从用户角度看:
- 文件系统是用户在计算机上存储信息,使用信息的接口
文件系统模型:
- 对象及其属性
- 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
- I/O控制层:I/O操作和对设备发来的中断信号进行处理
- 基本文件系统:内存与磁盘或磁单机系统之间数据块的交换
- 基本I/O管理程序:与磁盘I/O有关的大量事务
- 逻辑文件系统:文件和记录相关操作
- 文件系统接口
(3)对文件的操作:
- 创建文件
- 删除文件
- 读文件
- 写文件
- 截断文件
- 设置文件的读/写位置
- 其他文件操作:
- 文件属性操作
- 有关目录操作
- 实现文件共享的系统调用
- 用于对文件系统进行操作的系统调用
(4)文件逻辑结构:
- 顺序文件
- 索引文件
- 顺序索引文件(组顺序内索引)
- 直接文件
- 哈希文件
(5)物理块是分配和传输信息的基本单位
(6)外存分配方式:
- 连续分配
- 链接分配
- 索引分配(为每个文件分配一个索引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