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儿科学
定义: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,采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等中医药防治手段,研究小儿生长发育、生理病理、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。
研究对象:不同年龄期的儿童。
研究内容:发育儿科学、预防儿科学、临床儿科学。
儿科专著:《幼幼集成》、》《万密斋医学全书》、《幼科铁镜》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
掌握特点:生长发育特点、病因特点、生理特点、病理特点、诊法特点、治法特点。
辨证方向:八纲辨证、六经辨证、脏腑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经络辨证、三焦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。
新生儿硬肿症-阳气虚衰-阴证
肾病综合征-阴水-脾肾阳虚
急惊风-阳证、热证 病位:心、肝
哮喘-寒性哮喘-小青龙汤
秋季腹泻-风寒泻-藿香正气散
慢性腹泻-脾虚泻-参苓白术散
病毒性心肌炎-病位在心-辨心之气血阴阳
性早熟-阴虚火旺,相火妄动-天癸早至 病位:肝肾
流行性腮腺炎-经络辨证
血小板减少性紫癜-气虚不摄
过敏性紫癜-血热
食积-白腻苔
厌食-气阴两虚
营养不良-干疳-气血津液干涸 病位:脾胃
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基础
第三节 生长发育
生长: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、系统的增大和形态变化,主要反映为量的改变;
发育:是指机体各组织、器官、系统功能的进步,主要反映为质的变化。
生长发育规律:生长发育是连续的、有阶段性过程;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;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。
影响生长发育因素:遗传、营养、疾病、母亲情况、家庭及社会环境。
望指纹:看指纹适用于三岁以内小儿。诊察时应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官推向风关,正常指纹多是淡紫隐隐于风关。
辨证纲要“浮沉分表里,红紫辨寒热,淡滞定虚实,三关测轻重。”
病史采集主要内容
1.一般内容:年龄一项必须确切(天.小时;月,天;岁,月)
2.主诉:主要症状,经过时间。
3.现病史:特别注意一下几点:
①仔细询问主要症状。
②已进行治疗的用药情况
③已做过的检查和结果
④有鉴别意义的内容(阴性)
⑤病后一般情况。(饮食,睡眠,精神等等不能漏)
4.个人史
①出生史(胎产,足月,母孕期,分娩,体重,窒息,产伤,Apgar评分>8)
②喂养史(方法,辅食,断奶,偏食)
③生长发育史(问动作,语言,社会适应能)
④预防接种史(计划免疫,次数,反应情况)
⑤既往史:既往患病史(患过何病,时间,结果),过敏史
⑥家族史:父母健康状况,是否近亲结婚,遗传病史,居住环境等。
切诊: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。3岁以后的小儿,切脉比较容易达到要求。
切脉的方法:一指定三关的方法。切脉时间不少于1分钟。
年龄 | 脉息至数 | 脉搏次数 |
---|---|---|
初生婴儿 | 8-7至 | 120-140 |
1-3岁 | 7-6至 | 120-100 |
4-7岁 | 6至 | 100-80 |
8-14岁 | 5至 | 90-70 |
>14岁 | 4至 | 80-70 |
小儿主要病理脉象
六种基本病理脉象: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有力、无力,以辨别疾病的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。
轻按即能触及为浮脉,多见于表证,浮而有力为表实,浮而无力为表虚。
重按才能触及为沉脉,多见于里证,沉而有力为里实,沉而无力为里虚。
脉搏迟缓,来去较慢,一息五六次以下为迟脉,多见于寒证,迟而有力为寒滞实证,迟而无力为虚寒。
思考题:
1.小儿四诊为何独重视望诊?
2.小儿个人史包括哪些内容?
3.何谓五色主病?
4.如何察指纹,指纹辨证纲领是什么?
学习要点:
1.掌握小儿用药原则
2.熟悉小儿常用内治法
3.了解小儿常用外治法
治法概要
1.中西医有机结合,取长补短。
2.治疗要及时正确,处方要精简
3.注意调理和顾护脾胃(中病即止)
4.注意整体治疗,合理调护。
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
1.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因年龄而异。
2.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。
3.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足。
4.肾脏的排泄功能不足。
5.先天遗传因素。
药物选择
中药处方轻巧灵活。慎用大苦、大寒、峻下或有毒之品,中病即止。
不可乱投补益之品。(小儿阳气充足,乱补会早熟)
3.常用给药方法
口服给药法
注射给药法
其他途径:如直肠给药法、外用药、气雾吸入法、鼻饲给药法
4.用药剂量计算
小儿中药用量:
-新生儿成人用量1/6
-乳婴儿成人量1/3
-幼儿用成人量的1/2
-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/3或成人量
按体重计算:最常用
按体表面积计算:最准确
<30kg体表面积(m2)=0.035*体重(kg)+0.1
>30kg体表面积(m2)=0.02*(体重kg-30)+1.05
5.掌握煎服方法
-中药煎出的药量,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:婴儿60-100ml,幼儿及幼童150-200ml,学龄期儿童200-250ml
-少量多次喂服的方法,不必限制于1日2次服用。
用小勺将药汁送至舌根部,将小勺竖起,使之自然吞下。
切勿捏鼻灌服,以防腔入气管。
思考题:
-小儿治疗的用药原则是什么?
-小儿用药剂量算法有哪些?
-小儿常用外治法有哪些?
本课目标
掌握小儿肺系疾病的诊治特点
主要内容
中医肺的生理功能
小儿肺的特点
小儿肺系疾病的四诊特点
小儿肺系疾病的辨治要点
小儿常见肺系疾病概述
病案
中医肺的生理功能
肺气上逆也会伴有胃气上逆(咳嗽伴有呕吐)
汗证、皮肤疾病、呕吐、水肿、秋冬季腹泻
小儿肺的特点
肺系疾病发病率高。
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:
解剖特点;
鼻腔:短、狭、嫩、无鼻毛、血管多。
鼻窦:口大,上颌窦,筛窦易感染。
咽鼓管:宽、直、短、平
扁桃体:咽扁桃体、腭扁桃体发育。扁桃体炎多见于年长儿(小儿容易扁桃体大
喉部:漏斗形、腔窄、声门裂相对窄。
下呼吸道:
气管、支气管:狭小、软骨软、血管多、纤毛运动差。
肺:弹力差、血管丰、间质盛、肺泡少(小儿多支气管肺炎)
胸廓:桶装、肋骨平、膈肌高、胸腔小、呼吸肌弱、纵膈大
生理特点:
频率节律:年龄越小频率越大,易节律不齐。
呼吸型:腹膈式呼吸。
呼吸功能:各项指标储备力低、气道阻力大
免疫特点:
特异性、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差
咳嗽反射弱、平滑肌薄、纤毛运动察
SlgA、G及亚类含量低。
巨噬细胞、乳铁蛋白、溶菌酶、干扰素、补体等均不足
小儿肺常不足:
小儿肺常不足,肺为娇脏,“难调易伤”。外邪侵袭,首先犯肺,肺系疾病占首位。
小儿脾常不足,脾为肺之母,肺气有赖于脾化精微所养,脾常不足,肺气亦弱。
发病容易
小儿“稚阴稚阳”之体,年龄越小越明显。
肺脏娇嫩、卫表未固,易为六淫邪气所伤。
小儿冷暖不知自调,又有家长护养失宜。
患病后,病情多变,传变迅速。
传变迅速
易虚易实
笑而患病后邪气易实,正气易虚;实证课迅速转为虚证,虚证亦可转为实证,或虚实并见。
易寒易热
稚阳未充容易阳虚衰脱,现阴寒;稚阴未长、纯阳之体,易阴伤阳亢,现热证,易耗气伤阴。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肺主喘,实则闷乱喘促,有饮水者,有不饮水者;虚则哽气,长出气。”
“手掐眉目鼻面,甘桔汤主之。”
“壮热饮水喘闷,泻白散主之。”
“唇白色,当补肺,阿胶散主之。”
望诊:
闻诊
啼哭声:常因疼痛(头痛、身疼、咽痛)
寒证:哭声较突然、间歇而尖利、阵阵发作。
热证:哭声较持续、响亮,久哭者声音沙哑。
咳嗽声:从咳嗽声和痰鸣声可辨别其表里寒热。
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——燥邪犯肺,或肺阴受损
咳声清高,鼻塞声重——外感
咳嗽频频,痰稠难咳,喉中痰鸣——肺蕴痰热,或肺气闭塞
咳声嘶哑如犬吠状:急性喉炎
连咳,夜咳为主,咳而呕吐,伴鸡鸣样回声者,百日咳。
切诊:
按皮肤:肤热无汗——热闭于内
肤热汗出——热蒸于外
肤冷汗多——阳气不足
辨证要点
感冒:一辨风寒、风热、暑邪、时疫
二辨是否夹痰、夹惊、夹滞
咳嗽:一辨外感与内伤
二辨寒热
肺炎喘嗽:一辨表里、二辨寒热、三辨虚实、四辨有无变证
哮喘:一辨发作期、迁延期、缓解期
二辨发作期辨寒热,缓解期辨肺脾肾不足
反覆呼吸道感染:一辨发作期、迁延期、恢复期
二辨虚实
三辨恢复期肺脾肾的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
治疗原则:
-小儿肺系疾病的主要病机:肺失宣肃
辨证治疗:以宣肺、肃肺而调肺气为纲
结合疾病寒温属性:温肺、清肺
小儿肺系疾病多夹痰:温化、清化
-感冒:疏风解表
咳嗽:宣通肺气
肺炎喘嗽:开肺化痰
哮喘:已发攻邪平喘,未发扶正治本
反复呼吸道感染:固本为要
常用方剂
小儿常见肺系疾病概述
感冒、咳嗽、肺炎喘嗽、哮喘、反复呼吸道感染
小儿感冒特点:
小儿较成人易发感冒,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,症状越重。
症状相对复杂,易从热化(市面上小儿用药多为凉药)
病程中易出现夹惊、夹滞、夹痰的兼证
不同年龄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。
易产生并发症:中耳炎、淋巴结炎、鼻窦炎、急性喉炎。
体弱儿,感冒易反复迁延,甚至引起心肌炎、急性肾炎、风湿病等
治疗上不宜过于发散,避免大汗亡阳
不同年龄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
三个月以下婴儿,发热轻微或无发热。因鼻塞或鼻塞所致的症状较突出。如哭闹不安、张口呼吸、吸吮困难、拒奶、有时伴有呕吐及腹泻。
婴幼儿:全身中毒症状较重,病初突然高热39.5-40℃,持续1-2天,个别达数日,部分患高热同时伴有惊厥。一般鼻塞、流涕咳嗽或咽痛等症状较重。常伴有拒食、呕吐、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。
三岁以上患儿:上呼吸道症状明显,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声音嘶哑及咽炎等。可伴腹痛,这种腹痛可能与肠蠕动增强、肠系膜淋巴结炎等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