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脾胃疾病辩治概论
本课目标
掌握 小儿脾胃系疾病的诊治特点
熟悉 小儿常见脾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
了解 小儿脾胃系疾病的主要病种
主要内容
中医脾胃的生理功能
小儿喂养及脾胃的特点
小儿脾胃系疾病的四诊特点
小儿脾胃系疾病的辨治要点
小儿常见脾胃系疾病概述
病案举例
阳水(肺、脾) 阴水(脾、肾)
大剂量黄芪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。
脾主运化
脾运化水谷失常:消化功能障碍,临床腹胀、便溏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、气血
不足、消瘦等症
牌运化水湿失常:水肿、痰饮(如停留于肺则咳嗽、胸闷、哮喘等)
脾主升清,喜燥恶湿
脾气不升,则会出现“中气下陷”,表现为少气懒言,久泻脱肛,胃下垂,或子宫脱垂,或其他脏下垂等病症
脾气不升,水谷不能运化,气血生化无源,出现腹泻腹胀,头晕乏力等病症。
脾失健运,湿邪内郁,出现头身沉重体倦、脘腹满闷不食、舌苔白厚、脉濡缓等症状
脾主统血,主四肢肌肉
脾气虚弱失去统血功能,就会有出血症,便血,皮下出血,子宫出血等。
脾的运化失常,气血不能荣于四肢肌肉,出现肌肉消瘦,四肢无力。
临床经验(加一点补肾的药)
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
饮食口味,食欲、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。
脾运化功能失调,可出现口淡无味、口甜、口腻等。
(一些小孩锌低,会有异食癖。补锌的同时需要健脾,促进吸收。)
胃失通降
影响食欲、口臭、脘腹胀闷或疼痛。
恶心、呕吐、呃逆。
与牌胃密切相关的脏器﹣-﹣肝
肝主疏泄,促进消化功能.
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和分泌、排泄胆汁,以助脾胃运化
肝的疏泄功能异常
·影响牌的运化,症见两胁胀闷,肠鸣泄泻
影晌胃的降浊,在上则为呕逆、嗳气;在中则为院腹胀闷、疼痛;在下则为便秘
小儿喂养及脾胃的特点
小儿对能量的需要
基础代谢:较成人高,50%
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:7-8%
生长发育+运动:32-35%
排泄的消耗:10%
一般可按下列方法估算
婴儿每日为460kJ(110kcal)/kg
每增加3岁减去42kj(10kcal)/kg
15岁时为250kj(60kcal)/kg
其他
水:每日水的需要量150ml/kg,以后每3岁减去25ml/kg,9岁时为75ml/kg,成人为50ml/kg.
膳食纤维:纤维素、半纤维素、木质素、果胶(小孩子不好吃果汁,不如吃新鲜的水果会出现肥胖)
辅食添加顺序
1-3月 菜汤、水果汁、维生素AD剂
4-6月 米汤、米糊、稀粥、蛋黄、鱼泥、菜泥、豆腐、水果泥
7-9月 粥、烂面、饼干、馒头片、全蛋、鱼、肝泥、肉末
10-12月 稠粥、软饭、拌面、馒头、豆制品、碎菜、碎肉等。
小儿消化系统解剖、生理特点
口腔:吸吮、吞咽功能弱→生理性流涎
粘膜易受损感染
淀粉酶少
食管:漏斗状,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→胃食管反流
吸奶时吞咽过多空气→溢奶
胃:胃容量少,排空慢,消化功能差
水平位(容易呕吐)
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,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→幽门痉挛→呕吐(一些孩子幽门狭窄,可以摸到枣核样的硬块,出现梗阻呕吐)
肠:固定差,肠系膜较长→肠套叠或肠扭转(有腊肠样包块,要尽早空气灌肠)
肠粘膜屏障作用差,壁薄→全身感染,变态反应性疾病
结肠短,不利于水分吸收→大便不成形
胃-结肠反射→大便次数多
胰腺:胰液分泌少,酶活性低,肠内胰淀粉酶少→消化不良
肝脏:3岁前肋缘下可扪及,功能易受损,再生能力强,肝糖原少→低血糖;胆汁分泌少→脂肪消化吸收差。
肠道菌群:生后数小时侵入,结肠、直肠为主。正常菌群脆弱
粪便:出生24h内排胎粪。人乳喂养儿粪便金黄色,不愁。人工喂养儿粪便淡黄色,味臭,易便秘。(及时排除胎粪,肠肝循环减少,新生儿黄疸容易退黄)
小儿消化系统发育的不完善性→中医“脾常不足”,小儿脾胃“轻舟重载”(脾常不足,但所需要能量多,需要支持生长发育)
小儿脾胃损伤的常见病因:喂养不当、饮食不节、情志因素、疾病影响、医源性损伤。
《小儿药证直诀·脉证治法》
“脾主困。实则困睡,身热,饮水;虚则吐泻生风(吐泻之后,低钾血症,会抽搐)
“困”涵盖脾经虚实两大证候类型,是脾气疲惫,脾失健而困遏的概括,是脾湿胃燥、脾升胃降、脾运胃纳失调的另一表述
“疳皆脾胃病”
小儿脾胃系疾病的四诊特点
小儿脾胃系疾病的诊察要点
·哑科:小儿,特别是婴幼儿,无法主诉是否腹痛,恶心等
注重采用望诊和闻诊
望诊
望动态:喜俯卧——乳食内积;喜蜷卧——腹痛;翻滚不安,呼叫哭吵,两手捧腹——盘肠气痛
望舌苔:很重要
舌质红苔黄腻(实热、食积化热)舌苔白腻(湿、痰、食积)
舌苔花剥(地图舌)胃之气阴不足
舌苔厚腻垢浊不化(霉酱苔)食积气阻便秘
脾主眼胞,睡时露睛者,脾气虚
异常大便:
大便果酱样→肠套叠(气滞热结)
大便燥实→便秘(实热或阴虚)
大便灰白→胆道不通
大便赤白粘冻样→痢疾(湿热积滞)
闻诊:啼哭声(常因疼痛)
嗅气味:
嗅气味
切诊:按腹部
-剑突下疼痛多属胃脘痛
-大凡腹痛喜按,为虚为寒;腹痛拒按,多为实为热
-腹部胀满,叩之如鼓者为气胀。
-右下腹按之疼痛,兼发热,拘急者多属肠痈。
小儿脾胃系疾病的辨证要点
辨证要点:辨虚实寒热
治疗原则:小儿脾系疾病的主要病机:脾失健运
辨证治疗:以健脾助运为主。
结合疾病虚实属性:补脾、泻脾
小儿健脾不在补而在运。
小儿脾胃调制之法
以平为期,以运为贵,勿虚虚,勿实实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“小儿易为虚实,下之既过,胃中津液耗损,渐令疳瘦’
非下不可之时,当量其体质之强弱,病情之轻重
而下之。下之后当健牌
ト大爆、梓大热、滋腻滞补及毒性猛烈之品
应慎用
调治小儿脾胃药物运用
补脾者以甘为主,以酸为次。
泻脾者以苦为主,以辛为次。
甘
“五味入胃,各归其所喜“、”甘先入脾“、“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以甘补之”
甘温药有补气助运作用
脾胃气虚——如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等
阳虚者一酌加辛热之品,如干姜、肉桂、川椒等
甘寒药有养阴生津作用
谓阴虚证一如玉竹、麦冬
酸
酸入肝
小儿肝常有余,酸以柔肝敛肝以防其侮脾
酸味药有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,可以帮助消化
常用山楂、白芍、乌梅等
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,“酸甘化阴”,养阴益胃
酸甘之剂常用于积滞疳证、厌食、肝病乘脾之证
苦
苦味药一燥湿泻火
脾为阴土,喜燥恶湿
苦温药,疆化燥湿,多用于湿困脾胃者,药如苍术厚朴花、陈皮、半夏等
苦寒药,泻火清热为主,兼以燥湿,多用于胃热火之证,或脾胃湿热,暑湿伤中之证。药如黄连、龙胆草、大黄、黄柏、黄芩等
-苦寒伤胃,小儿稚阴稚阳,久用或过用之太过“最代生生之气”,又难喂服,故用量宜轻,
用之宜慎,又不宜久用
-暑湿困中者,宜选用芳香化湿药,如藿香、佩兰、苍术、砂仁、蔻仁等
湿因脾胃者,除用苦燥化湿法外,须配用淡渗利湿之品,如茯苓、苡仁、冬瓜皮、扁豆花等
辛
辛味药一辛开行气
主要用于中焦气滞、湿阻、食滞、痰喘、胀满疼痛,吐泻诸证。除针对病因用化湿、消导、祛痰之品外,均需配合辛味理气药如陈皮、枳壳、木香、砂仁、蔻仁等
辛散耗气,阴伤津乏者慎用
消导药
-消导药有消食助运的作用
-主要用于食积厌食之证。脾胃怯弱者,食难磨化,宜消而导之
-常用的消导药物为焦神曲、炒麦芽、焦山楂、鸡内金、炒莱菔子等
-哺乳期婴儿奶积及由牛羊乳引起的,宜选砂仁、焦山楂
-经常食米饭面食的小儿食积,宜选焦六曲、炒麦芽、炒稻芽
-多食生冷瓜果引起的积滞,宜选焦山楂、鸡内金、公丁香、官桂
还可用所伤之物烧炭服之,谓“朔原汤”,民间称“原汤化原食”
胃以喜为补
所谓喜者,喜食之物耳。即从喜食之物来诱导胃气,待其食欲增进后,再按需补给。
-脾胃一健,肺气得养,心血得字,肾水得制
肝阳得御,则不治咳而咳自愈,不治喘而喘
自平,不治肿而水得利,不安神而寐自宁
-谓五脏也可以安牌胃。脏腑得平,脾胃乃复
常用方剂
实则宜泻,对胃热脾湿,食积痰火而立
如泻黄散(名泻牌散),是钱氏泻脾代表方为脾胃伏热而设。方以山栀、石膏泻其积热,用防风、藿香疏散伏火,甘草和中,使不伤胃气,名日泻黄,实是宣散脾家伏火之方
虚则宜补,对牌胃之气衰,中阳不振,胃津不足,体液耗损
如益黄散仅名(又名补脾散),是钱氏补脾之代表方,为脾虚气滞、湿胜久泻而设。方中陈皮、青皮、丁香调气温中能燥湿,诃子肉涩肠止泻,甘草甘缓守中,诸药相合治气滞于中、滑脱泻利之证
白术散:胃有虚热,津液亏耗、中气下陷、渴泻不止,以四君子补中,木香、藿香芳香悦牌而健胃,葛根升清止泻,又能生津止渴。
异功散:牌虚气滞,用四君补益脾气,加陈皮以行气理滞,是为补而不滞、温而不燥之剂,加姜枣同煎,则能温调脾胃
外治法——推拿疗法
-补脾土,运内八卦,清胃经,掐揉掌横纹,摩腹,揉足三里,治疗脾失健运。
-补脾土,运内八卦,揉足三里,摩腹,捏脊。治疗脾胃气虚证。
小儿常见脾胃系统疾病
鹅口疮
-多见于新生儿
-营养不良、消化不良、泄泻的患儿
-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或激素得患儿
-免疫缺陷的患儿
诊断:取少许白膜涂片,加10%氢氧化钠溶液1滴,可以看到白色念珠菌的芽孢。
心脾积热——清心健脾,解毒泻火——清热泻脾散加减
虚火上浮——滋阴降火,引火归元——知柏地黄丸加减
外治法
选用冰硼散、青黛散,珠黄散,适量外涂,每天3次,用于心脾积热型
-吴菜萸粉10g,以陈醋适量调成糊状,敷两足涌泉穴,每天一次。可引热下行,用于虚火上浮证
-2%碳酸氢钠或硼酸溶液清洁口腔
-局部涂抹制霉菌素10~20万 U / mL ,3~~4饮/天
口疮
若久病吐泻后患口疮,多属气阴两虚,治宜气阴双补群强七味白术歡,重用葛根,加乌梅、儿茶﹣﹣益气生津敛疮
-如阳虚气弱,虚阳上浮,面白唇淡,手足欠温,反复口疮者,用理中汤加肉桂﹣一温补脾肾,引火归元
液体疗法:纠正体内已经存在的水、电解质紊乱→恢复和维持血容量、渗透压、酸碱度和电解质成分→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
厌食
指小儿较长时期(>2个月)厌恶进食,食量减少(<同龄人食量的50%)为特征的一种病证。患儿一般除食欲不振,其他情况较好。![img](file:///C:/Users/Fjunhao/AppData/Local/Temp/msohtmlclip1/01/clip_image024.jpg)
积滞
预防与调护:“乳贵有时,食贵有节”
按时合理添加辅食
疳证
疳的含义
“疳者甘也”,言其病因
·疳证多由饮食不节,恣食肥甘所致
“疳者干也”,言其病机及主证
.病机为津液干涸,气血亏耗
·主证为形体干瘪羸瘦
疳肿胀:营养治疗(补充蛋白质)
健脾温阳、利水消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