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义

-肝胆病证是因七情失调、饮食不节、感受外邪或劳倦内伤所致的以肝胆疏泄失常、气血津液失调、阴阳失和为病理特征的一类病证。(和肝疏泄功能、藏血,胆藏精的功能相关)

-肝胆病证涉及了黄疸、胁痛、鼓胀、胆胀、眩晕、痉病、颤证以及肝癌。

肝胆功能

-肝风木之脏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,性喜条达,主疏泄,主藏血,主筋,开窍于目,其华在爪,其志为怒,在液为泪;

-胆附于肝,胆为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,内藏精汁,其经脉属肝络胆,肝胆相为表里。

-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运行、血液的储藏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。(和情绪的异常相关)

肝的生理功能及特性

肝为刚脏,性喜升动,喜条达而恶抑遏,肝体阴用阳。(疏肝、平肝药中会劫肝阴,会加一些柔肝、养肝、养血的药,举个例子:柴胡疏肝散,疏肝解郁,行气止痛的常用方,方中有芍药,为了制约柴胡的疏散之力,以减少对肝阴的损伤)

﹣肝体指肝之形体及所藏 肝阴血

﹣肝用:肝之功能 肝阳、肝气

肝的生理功能则为主藏血和主疏泄。

肝的生理功能一一主藏血

-一方面可以阴柔之质,使肝之升动之性冲和条达而不亢逆为害;

-二是调节体内血量的分布与分配,保证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,机体各部分对血液需求的相应满足;

-三是藏血宁血,防止出血。

肝的生理功能——主疏泄

调畅气机

﹣脏腑经络器官的功能活动,有赖于气机出入的有序,肝之疏泄功能正常。若肝失疏泄,气机失调,可导致肝气郁结:肝之疏泄太过,则肝气上逆或横逆,凌犯他脏。

促进津血输布,气行则津血得行。气郁则血行不畅,津液停著为痰、为瘀。(气滞和津液的布散的关系异常也有密切关系,湿聚成痰)

肝的生理功能——主疏泄

促进脾胃运化之职。

﹣肝之疏泄条达,有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,从而促进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,肝之疏泄条达气机调畅,脾胃升降和合,水谷精微受纳运化敷布正常。若疏泄不及,则胆汁排泌不畅,而致胆胀、黄疸诸证。

四是疏调情志。

﹣肝之疏泄与情志两者相互作用,互为因果。肝疏泄失调,气机不畅可致气郁,情志不畅,反之亦然。

病因病机

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,气血水津运行敷布失调,或留著成痰、成瘀,或阴阳失衡,气逆阳亢,甚而肝风内动致脏腑功能失调,脏腑器官及筋脉、五官失养。(抽筋和肝主筋脉、藏血的功能有关,可以用芍药甘草汤,柔肝缓急止痛)

病症分类

-一是以气郁、湿郁、血瘀,甚至气血水淤积成鼓,或气血水淤久化毒,或气血湿毒内结蕴积成癌,以不通、郁滞为特点的病证。(胁痛、黄疸、臌胀、肝癌都是和气、血、水的运行相关)

-一是以外感内伤致阴血亏虚或不能濡养肢体筋脉之血虚生风,或不能制约阳气致阳亢化风的风证,如眩晕、颤病、痉病之类。“鼓”、“风”证至今仍属内科四大难证之列。(中风、虚劳或肺痨、臌胀、噎膈)

肝为阳脏,喜条达而恶抑郑

疏泄失调,气机郁结;郁而化火;气盛阳亢;阳亢化风或热极生风

肝气;肝火;肝阳;肝风

肝失疏泄,络脉失和 胁痛

风阳上扰,或阴血不承 头痛、眩晕

风阳暴升,夹痰夹瘀,气血逆乱,上冲于脑 中风

肝郁气滞,痰瘀互结,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 瘿病

-气血壅结,肝体失和,腹内结块一积聚

-湿邪壅滞,肝胆失泄,胆汁泛溢一黄疸

-肝脾肾功能失调,气血水互结一鼓胀

肝体为病,多属不及,不及者宜补,以柔肝补益为治。(肝血、肝阴不足)

肝用为病,多属太过,太过者泻之,以平、清、潜、镇抑为治。(和肝的疏泄功能为主)

img

img

(一)肝气郁结

■主要脉症 情志抑郁,易怒,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,胸闷善太息或见梅核气,或见瘿瘤。妇女可见乳房胀痛,月经不调。

■证候特征 本证特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,一是情志疏泄失常,二是经气不畅;本证候以气滞为主,而气滞容易及血,血络不畅,而出现胸胁疼痛的症状。

■治疗:疏肝调气,佐以化瘀

(脏腑包括了本脏腑,包括了经络的问题,肝经循行路线)

方药:柴胡疏肝散(疏肝理气,止痛)

img

临床上多脾胃病虚实夹杂,故脾胃分治是一个思路。肝气乘脾(神疲乏力,纳差倦怠,最常出现的是大便的稀溏,腹痛,可以使用逍遥散【养血柔肝,健脾止泻】,痛泻要方)(制酸止痛:黄连吴茱萸,左金丸,但是也可以用来清肝,用于肝火旺)

(二)肝火上炎

■主要脉症 急躁易怒,不眠多梦,胁肋灼痛,便秘尿黄,耳鸣如潮,头晕胀痛,面红目赤,或见吐血、衄血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证候特征该证多集中表现在头面部肝经实热,性质属阳热,多兼出血;本证与肝阳上亢不同,本证为肝经实热,而肝阳上亢为本虚标实。

-治疗:清肝泻火,佐以凉血。

img

方药:龙胆泻肝汤(龙胆草、栀子、生地)

另外:茵陈蒿汤(具有清湿热的作用)

临床药对:丹栀(清肝火、凉血)

桑叶菊花夏枯草也可以清肝。

(三)肝阴不足

-主要脉症 头晕耳鸣,两目干涩,面部烘热,胁肋灼痛,五心烦热,ロ干咽燥,舌红少津,脉弦细数。(一派阴虚内热之象)

■证候特征 本证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,突出头、面、目、胁的局部特征;本证与肝血虚不同,肝血虚主要表现血的濡养不足,少有虚热表现,本证主要为阴虚火旺。

■治疗:养肝阴,清虚火。

img

可以养肾阴以养肝阴(六味地黄)

阴虚内热肝火较重,可以用生地、桑叶菊花来清肝;若口干可以用石斛。

女贞子和墨旱莲可以养肝,二至丸。

(四)肝阳上亢

主要脉症:眩晕耳鸣,头目胀痛,面红目赤,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,腰膝酸软,头重脚轻,舌红,脉弦细数

-证候特征本证特征为肝阳盛于上,肝肾阴亏于下,以上盛下虚为特点;本证与肝风内动不同,肝风内动主要以抽搐振颤为主要临床表现,本证以头目胀痛、急躁易怒为主,临床不难鉴别。

治疗:滋阴潜阳

img

镇肝息风汤可以用。

**(**五)肝风内动

img

img

可以用安宫牛黄丸;犀角地黄汤

鸡子黄可以养心阴、肝阴,安神的作用。

(六)寒滞肝脉

[主证)少腹胀痛,牵引睾丸、或睾丸坠胀,阴囊收缩或坠仲硬而痛,或女子带下清冷,或见喜暖畏寒肢冷。苔白腻,脉沉弦。(寒邪客于肝经,故需要知道肝经的循行路线)

[治法]温肝散寒。

[药物]温肝寒药:吴茱萸、肉桂、小茴香、干姜、橘核、荔枝核、仙灵脾等。

[方例]暖肝煎(肉桂、小茴香、茯苓、乌药、枸杞子,当归、沉香、生姜)加减。

​ 天台乌药散;百合乌药汤。

(七)肝胆湿热

-主要脉症胁肋胀痛灼热,厌食,腹胀,口干不欲饮,口苦泛恶,大便不调,小便短赤,或有黄疸,舌红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(湿久易化热)

-证候特征除本脏腑湿热之症以外,尚可见脾胃病变;本证候为湿热之邪所侵,属实证,与肝阴虚的阴虚火旺证候截然不同。

-清泻肝胆湿热。

方药:龙胆泻肝汤(可以清肝火,还可以清肝胆之湿热)

img

清热利湿:茵陈、金钱草。

燥湿:栀子、黄芩、黄连、黄柏

有石头的:金钱草、海金沙、金铃子(川楝子)、鸡内金、郁金

(八)肝牌(或胃)不和

[主证]既有肝气郁结的证候,又有脾胃虚弱的证候,如两胁胀满,不思饮食,或胃脱堵闷,疼痛,嗳气吞酸,恶心呕吐,或腹胀肠鸣,大便溏泄。舌苔白腻.脉弦。

【治法]疏肝健脾和胃。

[药物]疏肝药:柴胡、香附、郁金、青皮、川棟子、元胡、橘叶。健脾药、和胃药: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炒苡仁;陈皮、

半夏、木香砂仁、蔻仁。

[方例]逍遥散(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白术、茯苓、煨姜、薄荷、炙甘草)加减。胁胀甚加青皮、川棟子;腹胀甚加木香;便溏加莲子肉、芡实;胃痛甚加香附、元胡、梭罗子;吞酸嘈杂甚加川黄连、吴茱萸或乌贼骨;口苦加黄连、栀子;暧气甚加代赭石、旋复花、佛手。

诸呕吐酸,皆属于热,可以用黄连和吴茱萸,泛酸比较明显的,用乌贼骨。

(九)肝肾阴虚

[主证]头晕耳鸣,两目干涩,视物不清,性急易怒,腰酸腿软.手足心热,或肢体麻木.屈伸不利.肌肉跳动。男子遗精,女子月经吊少或经闭。舌红苔少,脉弦细数。

[治法]滋补肝肾

[药物]熟地、首乌、枸杞子、山萸肉、龟板、鳖甲、当归、白芍等

[方例]杞菊地黄丸(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、菊花)加减血虚加黄芪、当归;月经量少加当归、益母草;肝旺加钩藤、石决明、生龙骨、生牡蛎;虚热加青蒿、鳖甲。

滋补肝肾之阴清虚热。

治疗要点

-肝病多实,宜疏,宜泄,宜利。所以柴胡疏肝散为常用之剂,但使用宜适度,不可久用,以防香燥伤阴。疏理肝气在用药时应考虑配伍柔肝护阴之品,以防疏泄太过(如白芍)。

-肝虚之证,一般分为血虚与阴虚。血虚宜补养气血,常用四物汤加味;阴虚宜滋阴降火,常用一贯煎(枸杞、当归、生地、麦冬、川楝子,治疗肝阴不足的胁痛)或杞菊地黄丸之类。

-湿热注于肝胆,宜清热利湿,疏肝利胆,常用龙胆泻肝汤。若见黄疸可使用茵陈蒿汤之类。-气滞血瘀为肝胆病证的主要证候,所以疏肝解郁、活血化瘀为常用之法,轻者理气活血,重者行气破瘀。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活血之品,或用复元活血汤,或用血府逐瘀汤(桃红四物汤+四逆散+牛膝+桔梗)等。(失笑散)

-疫毒内侵,肝胆同病,宜清热解毒、行气化瘀,常用犀黄丸之属。

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,如肾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,治当滋阴潜阳;或肝脾不调,治宜疏肝健脾;或肝胃不和,治宜疏肝和胃;或肝火犯肺,治宜清火止咳。临证时应从整体治疗,在治肝的同时,兼顾它脏,对治疗有着重要意义。

肝脏病变常涉及脾胃。

仲景曾言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。临床上肝与脾在生理上可谓“土疏木荣”,“木疏土健”,在病理上可见“木郁克土”、“土壅木郁”及“土虚木贼”。

肝藏血,脾统血,肝司疏泄,脾主运化,直接

影响气血运行之畅达及气血之生化。肝脾不和,血行不畅,瘀阻脉络,常可见舌质瘀斑,齿鼻衄血,肌肤甲错,颈臂赤缕等。因此病证虽有肝着、胁痛、黄疸、鼓胀之分,然治则均以调和肝脾为要。

肝与肾是水与木的关系。

肝肾同居下焦,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同源可以互生,“乙癸同源,肝肾同治”。

故对于肝阴血虚者,多以“滋肾养肝”、“滋水涵木”为治则。水充则木荣,水亏则木槁。肾水充足则肝木繁荣,肝之体阴用阳的功能得以正常,晕颤诸风证难起。

肝病胁痛组方用药